一直以来,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为争创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政策、金融、人才等多方面都出台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惠普性政策为智能制造全生态制造提供助力。近日,松山湖机器人又出台了新的政策红包将更精准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18日在松山湖举行的松山湖机器人政策宣讲会上。松山湖科创局科技交流合作科负责人对刚刚出台的《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暂行办法》进行权威解读。这是松山湖在国家、省、市各级已有政策基础上,首次出台机器人产业领域扶持政策。
松山湖科创局科技交流合作科负责人表示,为了更精准的服务,将有限的资源用在精心培育园区企业上,通过错位资助,以简单实用的奖励、配套、和补贴三种方式激励一批小微企业在政策的驱动下尽快成长,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现有的具有高成长性的机器人企业,如61家高企、18家规上企业和17家市区两级的“倍增计划”企业。
直线模组厂家领航的小编带您了解一下,新出台的《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管理暂行办法》都有哪些亮点?
1.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配套奖励
凡是成功申报《东莞市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财政资助实施细则(试行)》(东府办〔2017〕98 号)中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推广奖励的机器人企业,对上一年度获得的奖励金额,园区按照 1:0.5 的比例进行配套奖励。
2.省级骨干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 对上一年度认定为“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的,一次性奖励 200 万元;
* 对上一年度认定为“广东省机器人培育企业”的,一次性奖励 30 万元;
* 同一企业先后获得“广东省机器人培育企业”与“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认定的,按“从高补差”不重复方法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

3.宣传推广补贴一年最高100万元
鼓励园区机器人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举办新产品发布会、行业峰会等活动。
机器人产业是松山湖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创新培育,该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集群发展规模,并于2017年12月1日荣获“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目前,松山湖园区内已聚集了3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高企61家,占集群企业总数20%;核心零部件企业占23%,本体企业占2%,智能装备企业占20%,系统集成企业占55%。2017年度,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48.48亿元,同比增长46.9%;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55亿元,同比增长14.4%。
从研发平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到检测机构东莞市质检中心的省级智能制造装备检验站和园区财政投入、由盈动高科运营的运动控制精密测量实验室,再到由东莞市政府参与出资的博实睿德信机器人产业基金,松山湖已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园区已引进与机器人相关的从业人员70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近5800人,其中博士有160人,留学人员共有120人;引进与机器人相关的院士1名,省国际科研创新团队2个、国家“千人计划”3人。
以创业为人才培养目标,举办粤港机器人学院。该学院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选拔人才,采用香港科技大学通用教材教学,首批113名大三学生已于2017年7月份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进行为期2年的创业实习。